有关鱼的传说
来源:休闲垂钓协会   作者:协会秘书处   日期:2013-04-26 17:42:16   字体:【

“嫂子鱼”的传说 

  相传在清末清初年间,胶东沿海渔村一纪姓老汉有3个儿子,他们都以打鱼为生,这年逢老汉六十大寿,3个儿媳操厨办筵,老汉让每一个媳妇都做一道鱼,做法不能重样。大儿媳妇把在娘家学来的手艺亮出来,先把鱼用盐腌入味,再裹鸡蛋煎成金黄色,后放入笼里蒸熟,端上桌来,鲜香扑鼻,老汉大喜;二儿媳妇把鱼洗净,先放在油锅一煎,随加入汤、酱等调料,用慢火熬炖收汤,老汉一尝肉鲜味浓,又满意一笑;小儿媳妇见大嫂、二嫂各有千秋,便把鲜鱼放锅中加汤慢火熬炖,至汤浓呈乳白色时加好调料,连汤带鱼盛入汤碗中,老汉一尝,汤浓肉鲜,酸辣可口,便高兴地为三个菜命名:大嫂煎蒸鱼、二嫂熬海鱼、三嫂醋椒鱼。此传话广为流传,至今仍不失为佳话。

  赤鳞鱼的传说 
  泰山赤鳞鱼,又名石鳞鱼、时鳞鱼,又其颜色因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有金赤鳞、银赤鳞、铜赤鳞、铁赤鳞之别。赤鳞鱼的生活环竟很小,非泰山水不能活,有“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之说。赤鳞鱼肉质细嫩,经烈日暴晒而融化流油,其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具有“补脑力、生智慧、降浊气、升清气、悦颜色、延高年、明耳目、齿牙坚固”等功能,可谓鱼中上品。若能一饱口福,确是三生幸事。
  相传,泰山脚下有个刘氏老翁,人们都叫他刘翁。刘翁一家地无一垄,只靠他上山打柴挖药为生,遇到阴天下雨,就到黑龙潭钓些赤鳞鱼卖掉,来接济生活,日子过得甚是清苦。
  一天,刘翁到泰城卖鱼,正巧碰到脏官吴知县。吴知县独霸一方,他贪脏枉法,欺压百姓,强取豪夺,胡作非为。吴知县见刘翁的鱼与众不同金灿灿的实在漂亮,就对刘翁说:“刘老头,你孝敬我的这几条鱼我收下了。”唉!谁碰上谁倒霉,刘翁气得直瞪眼,可是赶怒而不敢言,好让他拿走了。
  吴知县回到县衙,把鱼放在水里玩够了,又让厨子给他做来吃。鱼刚进锅,吴知县就闻得香味扑鼻,口水早流了一大碗,一端上来,吴知县三下五除二,几口就吃光了,连馋虫还没打下去呢!
  第二天一大早,吴知县就差人把刘翁叫来,对他说:“老刘头,从今以后,你什么也甭干,每天钓鱼给我吃。”刘翁哪里肯依,忙求道:“知县大老爷,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子,一家人全靠我打柴挖药养活,求大老爷可怜我一家老小,另请高手吧。”
  知县却没脸没皮地说:“甭不识抬举,今后你只堵我这一张嘴,就免得再为一家几张嘴奔波操劳了,多轻省。不过,如若一天掉不到鱼,我要重打八十大板。”说完便将刘翁赶出门外。没办法,穷人的路就是窄,刘翁只好拿着钓杆上了黑龙潭。
  刘翁一天心绪烦乱,惦挂家中,结果到了傍晚也没钓到一条,只好愁眉苦脸,准备回去吃那八十大板。刘翁正欲收杆,忽觉大鱼咬耳,用力甩杆,几乎将鱼杆拉断,原来是一条大赤鳞鱼。刘翁忙将鱼抓在手里,只见那鱼两眼泪珠滚滚,忽然开口说道:“刘公公,我是赤鳞鱼王,家中有一大群儿女,我想出来找些小生灵给它们吃,不想误咬了你的鱼饵。如果你吃掉我,它们就没法活了,再说,从今以后,你也掉不到赤鳞鱼了。”刘翁听后,十分同情,便把它又放回了水中。可刘翁想到自己的心事,也不禁流泪。鱼王见刘翁难过,便游出水面对刘翁说:“刘公公,你的身世我知道,我这里有宝珠一棵,带上它饿了可止饥,干了可止渴,冬能暖,夏能凉,你拿去吧。如果遇难事,再来找人。”说完便游回水底。
  刘翁揣上宝珠来到县衙,吴知县早等得不耐烦了,见刘翁两手空空,就气不从一处生,差人重打刘翁。衙役将刘翁一脚踢倒,只听“当啷”一声,一棵光彩夺目的珠子从刘翁怀中掉到地上。知县一把抓在手里,贪婪地望着,见珠子闪闪发光,知道是一棵宝珠,便说:“你这穷鬼,哪来的宝珠,争分明是从我家偷的,还不快从实招来!”刘翁为了辩护,便说了实情。知县听说还有一条赤鳞鱼王,那鱼王一定还有许多宝珠。只见他三角眼一转,便又生诡计,说道:“只要你能让鱼王证明这珠子是她送你的,我就把它还你,否则,你就别想要这条老命。”
  吴知县乘上轿子,押上刘翁来到黑龙潭边。那宝珠原来是鱼王的耳目,刘翁的情况她早就听到了。鱼王见刘翁到此,便打开水晶宫的大门,霎时,龙潭水分两路,一条大道直通水晶宫,只见水晶宫内珠光宝气,金壁辉皇。鱼王派两员大将把刘翁接进宫,以歌舞酒宴相待。吴知县在岸上看得发呆,忽见潭水合拢,顿时潭水暴涨,冲上堤岸,脏官吴知县和众衙役哪里来得及跑,全都卷进潭中喂了鱼鳖。
  不久,潭水复平,鱼王亲自把刘翁送到岸上,把宝珠又还给刘翁。刘翁非常感激,从此再也不去龙潭钓鱼了,有时还特意做些好吃的,撒到潭中喂鱼王的儿女,所以,至今赤鳞鱼繁衍不断。

  兴国“三鱼”的传说 
  “九九十八弯,弯弯汇成河,河水清又清,鱼儿一大群。”这是兴国的真实写照,“鱼米之乡”的盛名由来已久。勤劳的渔民唱着渔歌,摇着竹筏,想出了别具一格的兴国“三鱼”,每一道菜后都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兴国鱼丝寄托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有一年,一个排工的妻子,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用制粉干的方法,精心烹制了鱼肉粉丝,在丈夫外出谋生前,用此菜为丈夫送行。这排工吃着鲜嫩的粉丝,不知何物,问起菜名,妻子含情脉脉地说:郎行千里牵奴心,这菜叫“与你相思”。这一年,这个排工早早地带着钱回到家里,让左邻右舍盼郎归的女人们羡慕得眼红心热。这“与你相思”的做法,遂不胫而走。如今,人们不但把鱼丝煮着吃,而且还出现蒸、炸、煎等多种吃法。
  粉蒸鱼的由来缘于夫妻俩的斗智。相传清末,兴国一罗姓船工常到河边捕鱼,日子一长,鱼也吃腻了。一天,他对妻子说,若能做出一道与往日不同的鱼菜,奖她一对镯子。罗家女人想:往日,不是煎就是煮,这回只有试一试蒸了。于是她在蒸甑里面放上芋头、茄子、豆角之类的蔬菜,拌上米粉、作料,用猛火攻之,待蔬菜熟了,拌好油、盐、生姜等调成的糊汁,洒上葱花后上桌。等木甑上桌掀开木盖时,鱼味四散,夹入口中,活鲜麻辣俱在,不但米粉鱼好吃,下面垫底的蔬菜因沾了鱼味也很可口。后来,此法传开,人们把木甑改成竹制的蒸笼,做法更为简便。现在此菜在兴国广为流传,再加上4个具有客家风味的小菜,就成了毛泽东亲自命名的“四星望月”。
  在“三鱼”中,蝴蝶鱼最具情趣,它的做法是将鱼脊肉切片,拌薯粉,用锤子砸成薄片后,烧开水一氽,鱼片即像蝴蝶般张开双翼,在清清的汤中上下翻飞。蝴蝶鱼汤鲜肉嫩,十分可口,两片离而不断的翅膀,恰如分割不开的兄弟情义。
  相传过去有一对小兄弟,父母双亡。后哥哥娶了老婆便想分家。嫂子颇为贤淑,便为哥俩做一道菜。她把切片的鱼脊肉撒上薯粉,让他们用锤子砸。哥俩以为成了肉饼,烧出一看,却是两片相连的肉。嫂子和颜悦色地说:“兄弟之情像这鱼片一样,砸烂了肉还连着筋。”哥哥大悟,不再言分家之事。“蝴蝶鱼”也成了兴国客家的传统菜。

  “饭鱼”的传说 
  每年二三月间,在澎湖列岛附近海域,可看到一种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其外形如黄花鱼,全身呈粉白色,脊骨不大,每条少则四五斤,大则可达二三十斤。它有一个奇特名字——饭鱼,源自一个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关的民间传说。
  公元1661年,为收复被荷兰殖民者霸占长达38年的宝岛台湾,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士,分乘350艘战船,从金门岛料罗湾启航东征。行至柑桔屿附近,不料风起浪涌,舰队难以前行,郑成功只好下令暂驻澎湖。大风连刮五六天,军中粮饷渐渐不支,郑成功也有一天没有吃饭了。一名水手捧着半碗剩饭走到郑成功面前,含泪说:“国姓爷,您是主帅,不能饿坏身体啊!”郑成功推辞不过,只好接过饭,猛地向海上倒去,念念有词说:“鱼儿鱼儿,来吧!”海面顿时“哗哗”作响,出现成群结队的鱼儿,据说正是郑成功倒下的饭粒变成的。将士十分惊喜,纷纷捕捉,正好当饭吃。第二天,郑成功又率大军浩浩荡荡向台湾岛挺进了。
  “饭鱼”的神奇传说,是福建民间对郑成功的崇敬而编造出来的。无独有偶,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类似的由某物幻化成水中生物的传说。
  在福州连江县闽江口的五虎港与乌猪港之间,有岛名粗芦岛,岛上有东岸村,出产的黄蛎既多且大,为闽海有名的特产。在闽江口漫长的海岸线上,所产海蛎均为青色,惟独东岸的海蛎是黄色的。传说,朱元璋在南京开创明朝后,天下尚未大定,他亲率大军乘船进攻福建,从乌猪港驶入,过东岸时,这个无赖出身的皇帝,头痒难耐,于是狠抓头皮上的疮疤,不断扔入江中,从那以后,东岸就出现了黄蛎。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但东岸黄蛎实际上是难得的美味,每年端午节前后两三个月是耙捞黄蛎的旺季,东岸水域就会布满小渔船,热闹非凡。
  山东至浙江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有一种银鱼,又称面条鱼、面丈鱼、泥鱼。其身体细长,透明柔软,有银光,前腹部呈圆筒状,后腹及尾部侧扁,头部扁平,近似等边三角形,味道鲜美独特。它的怪状也引发了人们奇特的想象。相传它是古代越王勾践或吴王阖闾将未吃完的残鱼弃于水中变成的,所以又名“脍残”。

  松鼠桂鱼的传说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当一盘松鼠桂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乾隆吃罢,连声叫绝。由于这道菜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名菜佳看。

  东坡鱼的历史典故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历食小典故 鱼头豆腐与乾隆皇帝 
  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勤政体民,曾多次巡幸江南。这年,他来到杭州巡游。一天上午,他忽然心血来潮,竟悄悄微服登上吴山游玩起来。偏偏天公不为天子作美,时近中午,天降大雨,势如倾盆。乾隆被淋得象个落汤鸡,万般无奈,只好跑到山中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雨。谁知,大雨如注,一直下个不停。乾隆又饿又冷,只好进屋求主人给弄点吃的。
  这户人家的主人姓王,人称王小二。他见来客遇雨狼狈不堪,便热情招待了乾隆,只是家中贫困,又无准备,实在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来。他冒雨到园中拔了点菠菜,做了一碗菠菜煎豆腐。寻来找去,又用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做了个鱼头豆腐。菜上桌后,乾隆一见,两个菜色泽鲜艳,香味扑鼻,均为宫中所不见。俗话说,“适口者香”。乾隆此时又饥又冷,这两个菜对他确很适合。他尝了一口,鲜美异常,十分满意。饭后,雨过天晴,乾隆问过主人姓名,告辞而去。
  据说,皇帝回到京城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两个菜,可是,不管御厨怎么下功夫,没有一次赶上王小二做得那么好吃。
  后来,乾隆又来杭州,想起上次遇雨一事,记起了王小二一饭之饷。便派人找来王小二,重赏之后,问起日子过得怎么样。此时,王小二正失业居家,穷困潦倒,靠借贷度日。于是,便如实答道:“一年不如一年。”乾隆一听,便说:“你很会烧菜,何不自己开家饭馆。”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当时,乾隆还封王小二为“皇饭儿”。并亲书此三字。王小二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
  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王润兴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王润兴”便誉满杭城,王小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其它莱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莱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抗州名菜。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4024974号-1    版权所有:休闲垂钓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凯晟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56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