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先进技术系列连载(四):大麻哈鱼类产卵场生态修复技术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作者: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日期:2019-06-21 14:08:16   字体:【

  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就产卵场修复、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生态净水、鱼道构建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宣传暂定12期,每期介绍一种技术。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也欢迎推介应用前景广阔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技术概要

  (一)工作背景。产卵场是大麻哈鱼类受精卵孵化场、仔稚鱼育幼场和庇护场,是回归群体自然增殖水域环境的核心要素。产卵场生境功能的适宜性及其可利用生境的空间规模直接影响到其种群繁衍和资源补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河(流域)干支流流域工程建设、农田开垦、采石挖沙等活动增多,导致大麻哈鱼类产卵场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

  (二)技术原理。产沉性卵的大麻哈鱼类对产卵场的水温、溶氧、底质、水质、水文等生境条件要求严格,产卵场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栖息地选择、底质重建、微生境优化、河岸带植保、河道清淤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修复产卵场的生境条件。

  (三)技术方法。主要技术包括:1.底质复耕法(在河道底质清淤除草后将裸露砾石翻动除污,形成产卵繁殖生境);2.底质铺装法(将砾石铺装在河道底部,适当修复原生物群落,形成产卵繁殖底质生境);3.仿生人造产卵场试验装置模拟法(在大麻哈鱼洄游期铺设人工模拟产卵场,开展繁殖活动所需环境因子需求研究)。产卵场修复技术关键需要解决栖息地修复的可行性和底质、水质生境的适宜性等问题。

  (四)适用范围。大麻哈鱼类产卵场历史分布区域,以及生态环境适宜的鲑渔业增殖水域或人造生态景观展区。

  (五)工作成效。2016年在松花江支流汤旺河进行了产卵场底质复耕和铺装等生境修复,回归亲鱼成功产卵繁殖。2017年在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开展了产卵场底质复耕,人工迁移回归亲鱼群体成功产卵繁殖,产卵率达85%以上。2017、2018年大麻哈鱼、花羔红点鲑、细鳞鲑分别在鲑鱼类人造产卵场产卵繁殖。

  (六)应用前景:可在大麻哈鱼类等鲑鱼类产卵场修复工程中推广应用。

  (七)相关建议:一是首先要对栖息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评估;二是设计研发底质、水质、水文等生境要素修复的基础设施与装备,以便广泛应用;三是与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和保护修复行动结合实施,做好修复工程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实现可持续生态修复。

转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nftec.agri.cn/zyyh/201807/t20180720_6197275.htm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4024974号-1    版权所有:休闲垂钓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凯晟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56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