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推广到香江
来源:休闲垂钓协会   作者:曹彦   日期:2022-05-27 15:54:27   字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令武昌鱼蜚声中外。5月25日,这条体态优雅、味道鲜美的传奇之鱼,满载“鄂州味道”,从长江来到香江,化身“文化鱼”,为粤港澳大湾区介绍它的家乡——


“我来自古武昌,今鄂州”


“武昌鱼”中的“武昌”并非今天的武昌,而是指古武昌,也就是今天的鄂州,是武昌鱼的原产地。

鄂州在三国时称“武昌”。据史书记载,孙权巡游湖北鄂城,发现城南几十里有座小山,名叫武昌山,以武为昌,正合以兵戎起家的孙权心意,便将鄂城改为武昌,同时还发现这里有一种味道特美的鳊鱼,遂命名为“武昌鱼”。孙权很喜食武昌鱼,还经常将它赏赐给大臣,使其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美味。

自此,这条传奇之鱼穿越苍茫历史,经历楚国八百年的漫长岁月,游遍五千里楚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首个鱼类种名,为中国所特有。正宗武昌鱼有13根半鱼刺,出自于湖北的梁子湖,梁子湖因此称为“武昌鱼的母亲湖”。

梁子湖面积很大,入湖的水系就有99条之多,但出水口就只有一条——经九十里长港,最终汇入长江,而这个入江之口就是樊口。每年鱼苗随江水,经樊口入梁子湖,秋后成鱼又成群,从湖中游到江水与湖水汇合处的樊口河槽深处越冬,兼得江水、湖水滋养,使其肌肉发达、肉质肥嫩鲜美。《武昌县志》记载:“县西北五里有樊口,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



“一条有文化的鱼”


三国东吴末帝孙皓欲再次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引用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上书劝谏不愿迁都。这段民谣印证,当时的武昌鱼已经名扬千里。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武昌鱼文化已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支,武昌鱼诗词延绵1800年从未间断,在诗词界大放异彩,先后被孟浩然、杜甫、苏轼、王安石、范成大、岑参、陆游等120多位文人吟诵,留下了吟咏武昌鱼的诗词逾百首。毛主席一阙水调歌头使武昌鱼震古烁今、声名远播。

因味美而备受赞咏,武昌鱼制作技艺始萌于春秋战国时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清代著名食书《随园食单》《调鼎集》均收集了武昌鱼烹饪技法。1965年武昌鱼被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地方风味菜肴,成为鄂菜的当家美食。武昌鱼制作技艺也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一种味道,便是留住一座城市的历史,留住一段文化的根。如今,武昌鱼作为湖北的一道当家名菜,无论是外地客人,还是国际友人,到了鄂州都要尝一尝。2018年末,百余位鄂州本地名厨,现场制作出155种不同味形的武昌鱼佳肴,一鱼百味千人品,尝尽一条鱼的千滋百味,刷新了基尼斯纪录,让国内外食客大饱口福。鄂州还将计划开设武昌鱼烹饪大师工作室,邀请武昌鱼非遗技艺传承大师到场培训,手把手传授武昌鱼烹饪方法,让武昌鱼的技艺与文化,以非遗姿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并希望成为国家的非遗、世界的非遗。


“一条大有身世的鱼”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把近似的鳊和鲂混为一谈,早期的《尔雅》就认为,鲂“江东呼鳊鱼之美者”。明代医学界李时珍更认为“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到了现代人们也鲂、鳊难分。

直到1955年,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易伯鲁进行详细鉴定。他认为,武昌县牛山湖(梁子湖湖汊)的团头鲂,头更小,体更长更扁,产区也较集中,肉质的细嫩、鲜美、营养成分又优于其他种类。1967年,易伯鲁在《关于武昌鱼》一文中写道“如果要正名定分,那么武昌鱼就应归团头鲂所专有”,得到了鱼类专家和厨师们的认可。

此后,国内外一致公认团头鲂(武昌鱼)的模式标本出自湖北梁子湖,梁子湖为“武昌鱼母亲湖”。易伯鲁也被尊为“武昌鱼之父”。这支研究队伍相继走出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一批科学专家,为武昌鱼驯化养殖、良种培育和推广普及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我们日常食用的武昌鱼大多为良种培育,这都得益于几代人接续研究及政府大力扶持。目前,鄂州主养、混养、套养武昌鱼面积共计40.34万亩,全市共有9家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形成了年繁殖60亿尾鱼种的能力,其中湖北团头鲂原种场是全国唯一以鱼类命名的国家级原种场,存池武昌鱼苗种亲本3000组,年可产武昌鱼原种鱼苗2亿至3亿尾。

集诗词、历史、烹饪、养殖、旅游及民间文化于一身,武昌是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鱼”,是古都鄂州绚丽吴楚文化一个典型代表。


转自:中国渔业报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4024974号-1    版权所有:休闲垂钓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凯晟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562106